文保所长游泳进寺!“八大辽构”开善寺被淹成什么样?     DATE: 2023-12-10 05:56:49

8月7日,八大辽构“千年古寺被淹 ,文保文保所长游泳进殿查看”的所长寺被什样视频在社交媒体传开 。网传视频显示,游泳淹成河北保定高碑店市开善寺寺内进水,进寺一名男子在院落的开善水中游向远处一座大殿。

当晚 ,八大辽构视频主人公、文保开善寺文物保护所所长戎鹏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 ,所长寺被什样当时院内还有较深的游泳淹成积水 ,但大雄宝殿的进寺水已经退去。初步预判,开善建于辽代的八大辽构大雄宝殿受损并不严重 ,目前国家和河北省内文物专家正在进行研判 ,文保后续将确定保护方案。所长寺被什样


开善寺山门和消防门封堵 供图 戎鹏

作为我国仅存的八座辽代木构古建筑之一 ,开善寺跻身“八大辽构”之列 ,颇受文物爱好者关注。与其齐名的辽代建筑 ,还有山西应县木塔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等知名古建  。

受台风“杜苏芮”北上影响,7月29日至8月2日,华北 、黄淮等地出现强降雨过程 ,一点儿不可移动文物受到洪涝灾害影响 。据河北省文物局统计  ,截至8月3日17时,清西陵、长城、抗日军政大学旧址等7处文物保护单位因强降雨受到不同程度损坏。

常年处于“南涝北旱”状态中的北方古建 ,近年来遭遇暴雨洪涝灾害几率增大,文物保护面临新的难题。

辽代宝殿水深0.8米

开善寺位于保定高碑店市新城镇城内东村。寺院整体低洼 ,处于河北兰沟洼蓄滞洪区内。河北省防洪总指引部统一部署启用兰沟洼蓄滞洪区后,8月3日 ,洪水漫过新城镇古城墙,通过地下排水管道反溢开善寺院内。

8月5日 ,水位达到最高点 ,院内水深超过2.4米 ,三座大殿被水浸泡,其中大雄宝殿内部水深0.8米 。


洪水进入开善寺 供图 戎鹏

洪水进入开善寺院内后 ,抢险人员第一时间安排大型排涝车不间断抽水排涝 ,但因开善寺处于蓄滞洪区内 ,院内外水面持平,排涝后又回流 ,起初基本没有出现预期效果 。直到8月5日晚 ,随着泄洪接近尾声,大雄宝殿积水逐渐回落。

8月6日中午,可见院落内水位下降了一点儿 ,戎鹏担心大雄宝殿内部情况 ,便游泳穿过院落,进入大雄宝殿内部 。此时,大殿内部积水已经排出。“我们应该敬佩祖先的智慧,当水位撤到大雄宝殿的台基以后,殿内的水就会自动泻出去。”戎鹏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就是担心大雄宝殿里还有水,因此我才游过去查看 ,去了以后发现殿里已经没有水了。”


被洪水浸泡的大雄宝殿 供图 戎鹏

戎鹏说  ,洪水到来前 ,文保人员已经进行了防洪准备。7月31日前,文物部门已将开善寺内纸质文物和档案、碑刻拓片等资料安全转移,同时组织人力垒砌门外沙袋挡水墙 ,调用挖掘机等大型机械设备,用土方和沙袋封堵东城墙豁口。然而此次洪水之迅猛超过预期 。

据《高碑店市志》记载,开善寺始建于唐朝初年,占地约9500平方米 。该寺现存三座古建筑,金刚殿和天王殿为明代所建 ,坐落在寺院最北端的大雄宝殿是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 ,建于辽兴宗重熙二年(1033年) 。

开善寺经过多次修缮。近年来,文物部门对寺内围墙、院落又进行了修缮,安装护栏 ,指派专人24小时管理看护 ,使千年古寺得到了有效保护 ,恢复了历史面貌 。今年4月,修缮完成后的开善寺免费对外开放。

“我就是一个看庙的,一个最基层的文保人 ,仅仅想把我的工作做好。”谈起在网络上传播的那个视频,戎鹏说 ,“我想得到第一手的信息,谁去?仅仅能我去,我作为文保人应该去,没有别的想法 。”

戎鹏表示,开善寺古建泡水后可能会有损害 ,但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严重,“目前没有像网友说的什么岌岌可危的现象 ,都在我们的可控之中。”

北方古建遭遇水患难题

截至8月7日,开善寺院内洪水水位缓慢回落 ,已经露出大雄宝殿台明(注:指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院内积水陆续消退。高碑店市文物部门全天密切监测开善寺建筑安全和水位变化情况,力争将文物损失降到最低。

戎鹏说,国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已经赶赴开善寺查看险情,并现场研判受灾情况,“我们会有一个后期排水泄水的方案 ,多久以后才能恢复开放,也需要上级文物部门评估。”


8月8日,水位已经退到大雄宝殿台阶下方 供图 戎鹏

“八大辽构”均分布在中国北方,虽然长期以来“南涝北旱” ,北方洪涝灾害不多,但在千年以来的历史中,北方水系曾经比今天发达很多 ,永定河等河流长年泛滥成灾 。保留下来的这些辽代木构建筑,可以说都经受过考验 。

“首先它们的选址是比较可靠的,例如说周边不容易出现山洪、决堤 、泥石流等灾害 ,这肯定是什么木构建筑都挡不住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文物建筑教研室主任徐怡涛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而洪水对文物最严重的破坏,主要来自于其冲击力 ,但开善寺位于平原 ,此次遭遇洪涝 ,水位是慢慢上涨的,冲击力并不强,祸害主要来自于浸泡 。

“后续要做一点儿病害分析和处理 ,水里要是携带一点儿病菌也要及时消杀。”对于开善寺的此次险情 ,徐怡涛说 ,接下来需要进行检修 、养护,“尽快处理的话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

木构建筑最致命的威胁,一是火  ,二是水 。相比于洪水 ,日常的水患也需要密切注意 ,甚至更具致命性 。例如  ,很多古建坍塌起因都是屋顶漏雨 ,漏雨之后 ,两三年没人管,梁架逐渐糟朽 ,最终难以支撑屋顶重量而垮塌。因此 ,预防漏雨在古建日常养护中极为重要 。

另外,地下水也会产生威胁。地下水往上渗 ,逐渐侵蚀古建的柱脚,古人使用石头的柱础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徐怡涛说,此次开善寺和其他古建遭遇泡水 ,主要侵蚀的也会是柱脚和下端部分 。


被洪水浸泡的开善寺 供图 戎鹏

2021年10月,山西也曾遭遇罕可见高强度暴雨  ,省内文物遭遇大范围损害,1700余处文物出现险情 ,包括平遥古城在内的170多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险情发生的一个缘故 ,是平时没有做好防水和排水工作。南方多雨 ,格外重视建筑和院落排水 ,那次山西大雨,给排水不好的北方古建筑提了醒。

在气候变化的当下 ,如何与日渐增多的降雨相处,将是北方古建保护的一个重要课题 。

珍稀的“辽构”

民国期间,开善寺即已荒废 ,曾用作学校、军需库、粮库等用途,1991年才移交给当地文物主管部门。1996年 ,开善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并于2001年至2007年启动整体修缮工程,修缮中尽量多地保存各个时期有价值的痕迹 ,恢复部分则以实物为依据 。

徐怡涛数次去过开善寺,他印象中开善寺经过修缮后保存状态不错,整体性很好 ,而且大木作的原构率较高 ,梁、柱、斗拱保留了很多辽代原件 ,“辽味儿”很足。


被洪水浸泡的开善寺 供图 戎鹏

辽代出现在唐朝之后的中国北方 ,与五代、北宋、金并存,其文化也兼受唐和宋的影响 ,并显现在建筑风格中。“一方面继承了唐制 ,一方面又有宋风,这是辽代木构建筑的一个特点。”徐怡涛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徐怡涛说,辽代木构建筑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继承了唐代遗风 。辽代王室占领燕云十六州之后,学习唐代遗留的先进技术,实行“汉地用汉法”,唐代建筑风格得以延续。例如独乐寺观音阁,在诸多建筑学家眼中都被视为有强烈的唐风 。这一阶段辽代前中期建筑的一个独特价值 ,就是必定程度上弥补了唐构的不足 ,让今天的我们得以感受唐代建筑的雄浑之势和中国建筑的高峰成就 。

后一个阶段是辽宋和谈签订“澶渊之盟”后 ,辽宋文化交流渐多,辽代建筑有向宋代建筑靠拢的迹象 。彼时 ,高碑店市新城曾一度成为宋辽边境的交通重镇 ,开善寺对研究宋辽边境的政治、经济 、军事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首都博物馆馆员郑好曾撰文指出,宋辽边界的新城开善寺大雄宝殿补间铺作(注 :斗拱的三种类型之一),吸收了北宋中期以前的补间挑斡做法。这是辽代木构建筑“学唐比宋”风气的一个体现 。

一般认定现存辽代木构建筑仅仅有八处,包括河北涞源阁院寺文殊殿 ,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 、观音阁 ,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 ,河北高碑店新城开善寺大雄宝殿,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即应县木塔)。但其中却产生了多个中国建筑史的第一,包括现存唯一的早期纯木构木塔应县木塔 ,最大的早期单体建筑义县奉国寺大殿等,在中国古建发展史上具有独特价值 。

“开善寺虽然不是几个‘之最’之一 ,相对来讲可能不是最重要的辽构,但毕竟仅仅有八处,当然也是非常珍贵、非常重要的。”徐怡涛说。

记者:倪伟